【05】白江口大捷,倭奴全軍覆沒

唐軍主力回撤,留駐百濟的劉仁願、劉仁軌懸絕海外,形勢十分危急。

高宗傳敕書給劉仁軌,指示他:“熊津孤城難守,你應協調新羅助防。如果他們肯出兵,你可暫做停留。如果不肯,你們即刻率軍渡海回返。”

唐軍將士也紛紛請求撤軍,劉仁軌卻不這麼想。他集結眾人,誠懇的說:“我們身為臣子,應當隨時準備為國捐軀,怎能遇到一點危險就先考慮自身安危!”

“皇上準備消滅高句麗,這才決定先攻克百濟,把我們留下駐守心腹要地。雖然此時敵寇充斥且守備森嚴,但我們厲兵秣馬出其不意,一定會攻克他們。”

“只要打了勝仗,我們就可以分兵據守險要,鞏固有利形勢,再向朝廷申請增援。朝廷得知我們取勝,定會派兵出師,到那時敵酋自然授首。如此以來,我們不僅不會丟棄勝利的機會,而且可使萬里海波永保安寧。”

“我軍主力剛剛回返,如果我們棄守熊津,那麼百濟餘孽就會死灰復燃,高句麗何時才能消滅!”

“況且我們位居敵人中央,一旦有所行動即刻就會成為俘虜。即使到了新羅也是羈旅過客,稍有不如意就會後悔莫及。”

“我看福信他兇惡暴虐,君臣之間互相猜忌,估計他們不久就會自相殘殺。我們暫且堅守觀望形勢,不要輕易離開熊津。”

聽了劉仁軌這番既有家國大義,又有利弊分析的長篇大論,陷入迷茫的唐軍恍若撥雲見霧,紛紛點頭讚許,而後來形勢發展也神奇的按照劉仁軌所料劇情演進。

扶余豐、福信派人戲弄劉仁願:“將軍啥時西歸,我們一定前來相送。”

劉仁願、劉仁軌看著百濟使者得意洋洋的嘴臉,判斷他們一定毫無防範,趁機發動進攻,一舉奪佔了支羅城、尹城,以及大山、沙井等防禦要點。

福信因真峴城是連線新羅、百濟的交通要衝,擔心被唐軍奪佔,增派兵力防守。劉仁軌待其鬆懈,率領新羅軍隊在夜間摸到城下,攀援著藤蔓爬上城樓,於黎明時分佔據該城,打通了新羅至百濟的運糧通路。

劉仁願奏請朝廷發兵增援,高宗沒想到他們憑藉一支孤軍還能攻城掠地,感佩之餘,詔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,徵發山東沿海四州府兵七千餘人開赴熊津。

福信仗著扶余豐是自已所立而專權自傲,與扶余豐明爭暗鬥。一次,福信謊稱生病,想趁扶余豐前來探望時殺了他。沒想到被扶余豐提前得知,直接帶著幾名親信殺死了福信,搶奪了權力,分派使者到高句麗、倭國請求支援,抗拒大唐。

歷史上唐、倭之間首次交鋒就此展開!

九月份,孫仁師統率的七千唐軍順利抵達熊津,與劉仁願、劉仁軌合兵一處士氣大振。與此同時,百濟的增援也到了,倭國出動四百餘艘戰艦、四萬餘人前來助戰。

從雙方兵力對比上看,百濟、倭國佔據絕對優勢,但習慣以少勝多的唐軍並不畏懼。

在唐軍組織的作戰會議上,將領們大多認為加林城(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境內)位置重要,應先行奪佔。

劉仁軌再次表現出了他的與眾不同:“加林城地勢險峻、城高牆厚,強攻的話我軍傷亡太大。而周留城(今韓國扶安郡)是敵虜老巢,百濟偽王扶余信就盤踞在那裡。我認為應先集中兵力攻下週留,生擒扶余信,其他各地自會不戰而勝。”

經過這一陣子的波折,老而彌堅的劉仁軌儼然已是這支唐軍的精神領袖,對於他的意見大家絕對信從。

商議過後,唐軍即按既定部署展開行動。

孫仁師、劉仁願聯合新羅國王金法敏,從陸上向周留城發起進攻。

劉仁軌與將領杜爽、百濟太子扶余隆,率領水軍及糧船自熊津城進入白江(今韓國錦江),與地面軍隊水陸夾擊周留城。

船隊行至白江口,遇到了倭國水軍。劉仁軌指揮唐軍率先向倭人發起進攻,雙方交戰四次,唐軍均獲勝利。

湍急的江面上,四百艘倭國船隻全部被唐軍用火箭引燃,烈焰濃煙沖天而起,慘叫之聲不絕於耳。被殺死的倭人,屍體密密麻麻遍佈江面,鮮血染紅了江水。除少數人僥倖逃命,四萬倭軍全軍覆沒。

此戰過後,倭國徹底臣服大唐!

扶余豐被這慘烈的景況嚇的心驚膽寒,哪裡還有再戰下去的勇氣,帶著兩個兒子出城投降。

百濟國除去任存城(今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鳳首山上)還在大將遲受信的帶領下負隅頑抗外,其他各地均降於大唐。

面對這座建在山頂的險要石堡,唐軍屢攻不下。劉仁軌思索良久,在百濟降將中想到了一個合適人選,黑齒常之!

黑齒常之是百濟西部人,身高體壯,驍勇有謀,曾擔任百濟郡將,相當於大唐刺史。

當初蘇定方攻克百濟,他率部歸降。後來蘇定方放任士卒在百濟劫掠,殺死不少成年百姓。黑齒常之看不慣,帶著身邊十餘名親信逃了出來,收攏被打散的部眾,在任存山上結寨自保,不到月餘就集結起三萬多人。蘇定方多次派人攻打,均被黑齒常之所敗。蘇定方撤軍後,黑齒常之與他的將領沙吒相如歸附了福信。這次百濟戰敗,黑齒常之再次降於大唐。

孫仁師聽了劉仁軌的想法,有些擔心的說:“這些人純屬人面獸心,不能輕信啊!”

劉仁軌篤定的說:“我觀察過他們很久,這兩人都是有勇有謀、重信守諾的人,只是沒跟對人罷了。現在正是他們知恩圖報之時,不用懷疑!”

見劉仁軌這麼說,孫仁師也就不再堅持,劉仁軌當即把攻打任存城的任務賦予了黑齒常之、沙吒相如。

二人果然沒讓劉仁軌失望,很快攻陷了任存城,遲守信棄城逃往高句麗。

百濟第二次歸於大唐!

高宗下詔讓劉仁軌率軍鎮守,召孫仁師、劉仁願回國。

百濟全境罹患戰火,房屋殘破,殭屍遍野,滿目淒涼,需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。而這恰恰是當過多年縣丞的劉仁軌所擅領域,他有條不紊的帶領眾人掩埋骸骨、統計戶口、聚合村落、任命官員、開通道路、架設橋樑、修補堤壩、鼓勵耕種、賑濟貧困、撫養孤老,全面頒行大唐曆法。沒過多久,百濟在他的領導下逐漸恢復過來,百姓各安其業。

做完這些工作,劉仁軌指揮兵眾修建屯田,儲存糧草,訓練士卒,以待來年征討高句麗。

再說劉仁願,他回到朝廷述職,高宗隨口問他:“我看了你在百濟時呈報的各類文書,不僅敘事清晰,而且很有文采。朕知道你是武將,沒怎麼讀過書,你是怎麼做到的。”

劉仁願不假思索的說:“這都是劉仁軌所寫,臣可沒這本事。”

高宗對他的誠懇非常滿意,當即任命劉仁軌為帶方州刺史,享受從三品待遇。併為他在長安修築府第,厚賞他的妻子兒女,派使者前往慰勞。

宰相上官儀由衷讚歎:“劉仁軌遭受貶黜,仍思為國盡忠;劉仁願執掌權柄,卻能為國薦賢。他們都是君子!”

劉仁軌、劉仁願,聽起來像是兩兄弟。但他們毫無半點血緣關係,在攻討百濟前也並無任何情感交集。

兩個脾氣稟性與過往經歷完全不同的人竟能在海外密切配合,不能不說當時的大唐官場,還是能人正臣居多。

可以想象,如果他們各懷私心,不要說收復百濟,就是能否保全也另當別論。

當我們遇到志同道合的搭檔,這既是個人福分,更是命運福報,我們應倍加珍惜!

【06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

轉眼一年過去了,高宗將年號改為“麟德”,這已是他上任十四年的第四個年號了。

高宗是個很有意思的帝王,在位三十三年,先後使用了十四個年號。而他的祖父李淵、父親李世民在位期間都只用了“武德”、“貞觀”一個年號。

從他開始,大唐帝王動輒改元,他也算是開創了這方面的先河。

麟德元年(664年)十月,大唐首任海外兵團總指揮劉仁軌上了一紙奏疏,詳盡分析了駐百濟唐軍情況,指出:

“當前,我軍士氣極為低迷。軍中年輕體健計程車卒很少,大多老而瘦弱,且衣不蔽體,天天唸叨著西歸故里,根本沒心思留在這裡效力。”

“他們認為現在的政策趕不上往年,往年從軍應募,只要為國捐軀,國家都會派使者弔祭,追封官爵,或者把死者的官爵授給其子弟。因此,人人自辦行裝,爭著當兵。”

“從顯慶五年(660年)開始,應募士卒多次渡海作戰,官府卻不予記錄,戰死人員更是無人問津。從那時起,州縣再徵集百姓入伍,體壯有錢的往往透過賄賂逃避兵役。貧乏且年老的,未經準備就直接拉往軍營。”

“出海作戰前,將領們滿口承諾立功必予厚賞,一到前線但凡稍有過失就會戴枷問罪,追奪已有的封賞和功勞,回到故里還要受州縣官員查辦,士卒們簡直無法生存。”

“另外,在出發前官員通知他們準備一年行裝,現在留駐海外已近兩年。將士攜帶的衣物勉強可以度過今年冬天。明年以後,恐怕再難支援。”

“陛下組建海外兵團,是為了殄滅高句麗。而百濟、高句麗本為一體,更有千里之外的倭國遙相呼應,如果不派兵鎮守,這些年的努力勢必毀於一旦。”

“我們派將士守衛海疆,設定屯田長期戍守,依靠的是他們同心同德,現在士卒中有這麼多的怨憤牢騷,還如何指望他們獲取成功!”

“如果不對上述情況加以改變,仍然延續過往錯誤做法,臣恐怕建功之期將會遙遙無望。這些逆耳忠言或許沒人敢向陛下提起,因此臣才冒死陳奏,願陛下三思。”

高宗大為震驚,立即派右威衛將軍劉仁願率兵渡海,接替原有戍卒,並詔令劉仁軌與他們同時返回。

按說劉仁軌以戴罪之身做到今天這步已經足夠了,回國後定會安享榮光。他卻對劉仁願說:“百濟局勢剛剛平穩,還沒完全安定。士卒更換,我再一走,恐怕會生變亂。不如先讓這些舊時戍卒留下,幫著你們熟悉情況,再分批返回。至於我,此時還不能走。”

劉仁願誠懇勸他:“我上次回國遭到多人彈劾,說我在百濟擁兵自重,有不臣之心,幾乎被追責查辦。現在你奉命行事就可以了,不要無端招惹是非。”

劉仁軌平靜的說:“身為人臣,如果有利於國家,那就沒什麼不能做的,豈能顧及個人安危。”於是上奏高宗,請求繼續留下。

高宗批准了他的請求,任命百濟前太子扶余隆為熊津都督,協助他治理民眾。

我們現在常講,領導幹部要加強德行操守培養。什麼是德行操守?公而忘私絕對是基本條件!如果連個人利益的藩籬都跳不出來,還遑論什麼保家衛國!

劉仁軌是受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能臣,在他身上或許有些封建時期不合時宜的東西,但他這種敢於擔責,一心為國的大局觀和奉獻精神,何嘗不令今人汗顏!

【07】軍神李世勣出山,高句麗淪為故紙

乾封元年(666年)五月,大唐的老對手、高句麗莫離支(即宰相)淵蓋蘇文病死。客觀的看,他的一生是成功的,以一已之力扛住了大唐兩任帝王十數次征討,躲過了被唐軍生擒誅斬的命運。

他死後,長子淵男生接任莫離支,讓淵男建、淵男產兩個弟弟留守平壤,前往各地調研。

有人挑唆二人,誣稱淵男生對他倆不滿想除去他們,不如先下手為強。兩人聽信讒言,趁淵男生不在搶奪了軍政大權,以國王高藏名義徵召淵男生。

淵男生明知有詐,哪敢回去。淵男建隨即自稱莫離支,發兵追捕。淵男生逃入邊城,讓兒子淵獻誠到大唐求救。

高宗李治樂了,這真是上天讓你滅亡啊!

李治當然不會錯過這絕好機會。

六月初七,他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,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、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,前往征討高句麗。同時,讓淵獻誠做嚮導隨軍前行。

七月初一,在百濟駐守了四年的劉仁軌終於榮歸朝廷,被高宗晉升為宰相,此時的他已經65歲!

九月,唐軍前鋒在龐同善指揮下大破高句麗,躲在邊境的淵男生率眾與唐軍會合。

為了瓦解敵軍,高宗詔令淵男生為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,加封玄菟郡公。

十二月十八日,一直在幕後指揮的大唐軍神、司空李世勣隆重出場,以72歲高齡擔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。帶領郝處俊、龐同善、契苾何力、郭侍封、薛仁貴、高侃等一眾能臣猛將兵發高句麗。

李世勣在高宗一朝享有崇高聲望,不僅僅因他用兵如神,更因他知恩圖報、忠誠為主的可貴品質。

當年李世民就是看重這一點,才在臨死前故意把李世勣貶到外地,並吩咐兒子李治即位後再把他調回來。名義上李世民的託孤重臣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,實際上李世勣才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最大政治遺產。

李世勣果然沒讓李世民失望,在改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大事上,他堅定站在了高宗這邊。他的出場,也意味著此戰必須打贏。

乾封二年(667年)九月十四日,李世勣攻陷高句麗北線重鎮新城(今遼寧省遼陽市東北),留下契苾何力、龐同善、高侃、薛仁貴駐守,乘勝連取高句麗十六座城池。

淵男建不甘心失敗,率軍襲擊新城,被薛仁貴打敗。高侃率軍追至金山,作戰不利反被高句麗追擊。薛仁貴於途中截擊,大敗高句麗,斬首五萬餘級,先後攻陷南蘇、木底、蒼巖三城(以上均為高句麗古地名,大體在今遼寧撫順境內)。

郭侍封走水路開赴平壤,運糧船隊遭遇海風翻覆。郭侍封軍中無糧,想發書報急,又擔心被高句麗人所獲洩露虛實,靈機一動寫了封藏頭詩送給了李世勣。

李世勣沒看明白,怒罵說:“軍情如此緊急,他還有空寫詩,我非斬了他不可。”還好通事舍人元萬頃看出了其中門道,解釋給了李世勣,李世勣這才派人運送糧食。

郝處俊進至高麗城(古地名,具體位置已不可考),還沒來得及展開隊形,高句麗就已殺來,軍中一片混亂。郝處俊卻安穩坐在胡床上,一邊慢條斯理的咀嚼乾糧,一邊指揮精銳前出迎擊,打退了高句麗進攻。

總章元年(668年)正月,高宗又把宰相劉仁軌加強給李世勣,讓他做李世勣的副手。

為了攻滅高句麗,拔掉大唐這根刺,高宗也是下了血本。

二月二十八日,唐軍攻陷扶余城(大體位於今遼寧鐵嶺開原附近)。

此戰由薛仁貴率三千唐軍擔任前鋒,以少擊多,斬獲高句麗萬餘人,周邊四十餘城望風而降。

淵男建派五萬人企圖奪回扶余城,在薛賀水(古水名,位今遼寧丹東西南四十里趙家溝河)與唐軍遭遇。

高句麗放棄善守優勢,與野戰無敵的唐軍打對攻,無疑是自取滅亡。一番交手再次大敗,扔下三萬多具屍體四散而逃,唐軍乘勝攻陷大行城(遼寧丹東西南)。

侍御史賈言忠從遼東前線回到朝廷,高宗向他了解前方戰事。

賈言忠答:“據臣判斷,高句麗不久就會平定。”高宗問他原因,他說:“隋煬帝東征不勝,是因為國內人心離怨;先帝東征不勝,是因為高句麗當初沒留下破綻。”

“如今國王高藏勢微,權臣執政。淵蓋蘇文一死,淵男建兄弟爭權奪勢,淵男生主動歸附做我向導,他們的動靜虛實全在我掌握之下。以陛下的英明神武,加上我大唐的強盛國力,攻破他們易如反掌。況且高句麗連年饑饉,人心恐慌,滅亡指日可待。”

高宗又向他問詢前方將領表現,他說:“薛仁貴勇冠三軍,龐同善持軍嚴整,高侃果決有謀,契苾何力沉穩幹練,這些人堪稱名將。然而說起夙夜為公,忘身憂國,他們都趕不上李世勣。”

這番客觀公允的分析,讓高宗深為滿意。

總攻的時刻到了!

九月份,唐軍進至鴨綠江。

高句麗據江固守,唐軍奮起直擊,大破高句麗,窮追二百餘里!

契苾何力搶先追至平壤城下,李世勣隨後趕來,各路唐軍很快把平壤城包圍起來,狂攻了一個多月,勢單力窮的高句麗再也無力支撐。

九月十二日,國王高藏派淵男產及文武官員九十二人,手執白旗向李世勣請降,李世勣以禮相待。

而淵男建仍舊負隅頑抗,執掌軍事大權的僧人信誠叛變,開啟城門放進唐軍。淵男建自殺未遂,被唐軍抓獲。唐軍將士衝進城中,爬上城樓縱聲狂呼。

高句麗全境平定!

十二月,唐軍高唱戰歌凱旋而歸!

高宗先將高藏、淵男建等人押到太宗墓前祭告,又把他們押往太廟示眾,這才在含元殿組織受俘儀式。

高藏、淵男生、淵男產、僧人信誠都因有功,被高宗任命為大唐官員。淵男建流放黔中,扶余豐流放嶺南。李世勣等功臣各有封賞。

把高句麗的五部、176城、69萬戶,分為九個都督府、42州、100縣,在平壤設定安東都護府統一管轄。任命薛仁貴為首任安東都護,統兵兩萬鎮守。

總章二年(669年)四月,因高句麗民眾反叛不斷,高宗詔令將其國內三萬八千二百戶遷到江、淮以南,以及山南、京西各州空曠之地,只留少數貧弱駐守。

自此,高句麗逐漸消逝在歷史長河!

高宗秉承太宗遺願,前後用了近二十年時間,連根拔掉了高句麗,讓人不得不歎服他的堅忍!

高宗在大唐歷史上是個被嚴重忽視的明君,人們因武則天的存在,往往認為他優柔懦弱。而實際上,他只是因為在執政後期身體不好,才不得不把權力逐步讓渡給野心勃勃的妻子。但在軍國大政上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手中權力,他外柔內剛、柔中有剛,胸有韜略、識人善任,在文治武功上不遜於歷史上任何一位帝王。

在他治下,大唐疆域東起朝鮮半島,西達鹹海及呼羅珊地區,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游,南抵越南順化,達到了極盛時期!

所謂有得必有失,在這二十多年時間裡,因為戰略重心過於東移,導致西境吐蕃悄然坐大,成為大唐中、後期歷任帝王無法擺脫的夢魘。

歷史沒有對錯,只知浩蕩向前!

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+

超神的我賴在新手村不走了

無線風箏

方知縣探案錄

長風寥落

渺渺的救世之路

UXG丸小

刮痕

小鼠子呀

我陪宿主一起瘋

愛吃瓜的閒人

系統:氪金就無敵

人不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