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01】 對高句麗戰略政策的轉變

貞觀十九年(645年),太宗親征高句麗。以陣亡兩千唐軍為代價,取得了攻陷十城、斬首四萬的大勝。但終因在戰略指導上過於求穩,導致推進速度遲緩,錯過了最佳進攻時段,沒有實現打下平壤、誅滅罪魁禍首淵蓋蘇文的目標。

太宗返回長安,淵蓋蘇文益發猖獗,雖然與大唐恢復了邦交,但在上奏的表章中言辭傲慢,對大唐使者態度冷淡,且常在邊境窺探唐軍動向。太宗多次讓他不要攻打新羅,他卻置若罔聞,根本不聽那一套。太宗遂下令與高句麗斷交,召叢集臣商議,準備再行攻討。

有了第一次失利的教訓,群臣這次非常謹慎,大多數人認為高句麗境內山高谷深,城池依山而建易守難攻,且通行道路過於險阻,從正面攻打比較困難。但從上次出兵情況看,他們地狹民貧,遇有戰事無法及時耕種莊稼,國內普遍缺糧。

綜上分析,與其頓兵堅城無故損失將士性命,不如以擾代攻在邊境附近襲擾破壞,使其疲於奔命。數年過後,他們境內勢必千里蕭條、人心離散,到那時鴨綠江以北可不戰而取。

太宗採納了群臣意見,及時調整了策略,沒有繼續像隋煬帝那樣窮兵黷武,高句麗也自此悲催淪為大唐各路戰將大顯身手的演兵場。

貞觀二十一年(647年)三月,大唐兵分兩路,分別從陸、海兩個方向襲擾高句麗。

陸上唐軍由司空李世勣統領,帶著右武衛將軍孫貳朗等新銳將領,從新城(遼寧撫順新賓縣北)進入遼東,劫掠南蘇等數城(南蘇為古地名,今已不可考,大體在撫順一帶)。唐軍充分發揮善打野戰、機動靈活的優勢,只在城下搞破壞,一旦敵軍入城進入防守狀態,即刻見好就收。

海上唐軍則由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、右武候將軍李海岸率領,從萊州(山東煙臺轄)入海進入高句麗境內,先後歷經大小百餘戰,攻陷石城(大連市境內),在積利城(今遼寧大連莊河)附近海岸線上與高句麗一萬餘人激戰,陣斬兩千級,班師凱旋。

這兩路軍隊參戰兵力都不多,陸路三千多人;海陸一萬多人,除去水手外,登陸作戰的也就六、七千人。但對高句麗造成的破壞卻是巨大的,就在高句麗還沒緩過神來,唐軍第二波打擊又到了。

貞觀二十二年(648年)正月,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、右衛將軍裴行方,統率三萬餘人乘戰艦再次從萊州方向渡海進擊,鎮將古神感在易山擊敗高句麗。

這兩次規模較大的襲擾作戰被《資治通鑑》完整收錄下來,至於史無記載、發生在邊境線上的小規模戰鬥估計更多。

經過近兩年的消耗,高句麗有點懵圈了。好嘛,一到耕種季節,唐軍就越境殺奔而來,搶割破壞了地裡的莊稼掉頭就跑。出來打吧還打不過,不打吧糧食都讓人搶了今後吃啥!

鑑於襲擾作戰初見成效,太宗經與群臣商議,決定明年再次發兵三十萬,一舉殲滅高句麗。

只是人算不如天算,戎馬一生的太宗身體大不如前,終因醫治無效,於貞觀二十三年(648年)五月病逝。

【02】接過老爸的槍,繼續教訓白眼狼

剛剛繼位的高宗李治忙著穩定朝局,加之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叛唐自立,沒有再繼續襲擾高句麗。

轉眼六個年頭過去,到了永徽五年(654年),不甘寂寞的高句麗又開始主動生事了。

十月份,高句麗將領安固,聯合靺鞨部落進犯契丹,被大唐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(遼寧撫順新賓縣北)打的大敗。

李窟哥是契丹首領,原名大賀窟哥,貞觀二十二年(648年)歸附大唐,做了首任松漠都督府都督,並賜李姓。

永徽六年(655年),高句麗又與百濟、靺鞨侵犯新羅北疆。新羅國王金春秋招架不住,被迫向大唐求援。

當時的朝鮮半島共有三個國家,高句麗位於半島北端,百濟位於半島西南(現韓國境內)、靠近中國一側,與高句麗一樣,百濟也是由中國東北的古民族扶余人南下所建;而新羅則位於半島東南(現韓國境內),由當地“三韓”部落中的辰韓所建。

這三個國家,新羅對大唐最為忠誠,朝貢也最積極。因與高句麗、百濟的族源不同,經常受到這兩個國家的聯合欺侮。

大唐第一次討伐高句麗,除淵蓋男生弒殺國君外,擅自阻斷新羅朝貢通路也是主要原因。

高宗接到新羅國王求援,詔令營州都督程名振、左衛中郎將蘇定方出兵教訓高句麗。

此時的大唐還在西境與阿史那賀魯作戰,參戰兵力主要由營州府兵及奚、契丹等部落軍隊組成,規模不是很大。

高句麗輕視唐軍兵力薄弱,大著膽子從山城走出來,渡過貴端水(渾河)迎戰。程名振、蘇定方揮師猛攻,大敗高句麗,斬獲千餘人,一把火燒燬了外城及城外村落班師返回。

顯慶三年(658年),高宗平復了阿史那賀魯叛亂,徹底剿滅了西突厥,將大唐西境擴充套件到波斯附近。與此同時,在皇后武則天的協助下,剷除了以長孫無忌、褚遂良為首的“託孤派”,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已手中。

擺脫了長孫無忌的陰影,高宗李治開始一展抱負,將關注點從西部轉移到東線。

他知道父親征戰一生從無敗績,就是在與高句麗之戰中抱憾而歸,以至心力交瘁鬱鬱而終。高句麗不僅是李世民的心中刺,更是大唐的心中刺。作為新任帝王,他必須繼承父親遺志,替大唐拔掉這根刺,用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。

他又恢復了父親生前確定的襲擾戰術。

六月份,營州都督程名振、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率軍攻陷赤烽鎮(高句麗古城,位於今遼寧撫順東),斬首四百級。高句麗大將豆方婁率三萬大軍反擊,程名振指揮契丹部落迎戰,大敗高句麗,陣斬兩千餘級。

程名振、薛仁貴都曾參與過第一次征討高句麗之戰,特別是薛仁貴,因作戰驍勇被太宗賞識,當眾誇獎他是大唐的希望。年輕的薛仁貴從那時起牢牢記住了這句話,攻破高句麗,報答太宗知遇之恩,也就成為他的一生所願。

高句麗在大唐重兵壓境下老實了許多,而他的盟邦百濟卻像害怕寂寞般突然跳了出來。

【03】 百濟挑釁帶來的新思路

顯慶五年(660年)三月,百濟倚仗高句麗撐腰,數次進犯新羅,新羅只得再次向大唐求援。

正苦於如何攻破高句麗的李治眼前一亮,思路頓時開闊起來!

以往攻打高句麗,陸路只能從遼東發起,距離遙遠、山壑密佈,逐點推進費時費力;海路因沒有可供利用的前進基地,登陸以後孤軍深入、四面受敵,存有全軍覆沒的風險。

假如在新羅配合下,集中兵力先滅掉百濟,那麼百濟相對寬廣的國土,以及國內各類資源,將會成為唐軍的最佳前進基地,不僅可從後方威脅高句麗國都平壤,還可與遼東方向的唐軍遙相呼應,對高句麗形成夾擊之勢,攻下高句麗就會易如反掌。

大唐由此開始將進攻高句麗的重心,從襲擾破壞轉變到殲滅百濟上。

三月初十,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以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身份,奉命統率水陸十萬大軍討伐百濟。

為策應蘇定方,高宗還任命新羅國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,讓其統率新羅軍隊配合唐軍作戰。

此時的蘇定方剛剛擒獲阿史那賀魯,在李治心中他是除軍神李世勣外,最為得力的統帥。

八月份,蘇定方從成山(山東威海榮成縣成山鎮)編波渡海,千帆萬艦直髮百濟。登陸後迅速調整隊形,向熊津城(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市,位首爾南,距離150公里)發起攻擊。沒多久熊津城被攻陷,百濟戰死數千人倉皇逃走。

蘇定方指揮唐軍從海、陸兩個方向,直逼其國都泗沘城(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)。行軍不過二十餘里,百濟集結全部全力出戰,一番慘烈搏殺,百濟戰死上萬人,唐軍趁勢進入外城。

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帶著太子扶余隆逃向北境,唐軍隨即包圍泗沘。國王次子扶余泰自立為王,率領殘部堅守。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見到大勢已去,與左右親信出城投降,城內眾多百姓紛紛跟隨前往,扶余泰無法阻止。

蘇定方下令攻城,唐軍將士迅速攀上城牆,大唐旗幟迎風飄揚,百濟守軍鬥志全無,扔掉兵刃跪伏請降,扶余泰在窘迫之下只得出城投降。

逃往北境的扶余義慈、扶余隆,以及百濟各地城主也相繼請降。

百濟原有五部,轄37郡、200城、76萬戶。高宗下詔,在百濟設定熊津、馬韓、東明、金漣、德安五個都督府,分別任命其酋長為都督、刺史。

十一月,蘇定方留下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,又安排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,班師凱旋。

高宗在東都洛陽舉行了盛大的受俘儀式,將百濟國王扶余義慈等全部釋放。

【04】李治與高句麗的首次碰撞無果而終

消滅了百濟,下一個目標就是高句麗!

經過近一個月的準備,高宗於十二月十六日下達作戰命令,計劃兵分四路,從海、陸兩個方向進討。其中:

浿江道(今朝鮮義州)行軍大總管由左驍衛大將恝苾何力擔任;

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由左衛大將軍蘇定方擔任;

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由左驍衛將軍劉伯英擔任;

鏤方道行軍總管由蒲州刺史程名振擔任。

這四路唐軍的總指揮,除劉伯英聲名不顯,其他三人都是百戰名將。

就在唐軍緊鑼密鼓的準備期間,卻發生了一起改變未來事態程序的亡人事故。

門下省給事中劉仁軌因得罪了宰相李義府,被平調到青州做刺史,奉命押運糧船渡海保障。當時風大浪急,根本不具備出海條件,李義府卻催逼他即刻發船,導致糧船遇風在海上翻覆,淹死眾多船伕。

李義府在高宗面前詆譭劉仁軌辦事不力,請求把他斬首嚴明軍紀。還好當時的朝廷風清氣正,中書舍人源直心秉公直言:“仁軌無罪,海風暴起,非人力所能抗衡。”高宗採納了源直心意見,把劉仁軌撤職,讓他以平民身份從軍效力。

這一決定,不僅為後來的大勝埋下了伏筆,還為大唐保留了一位賢良宰輔。

龍朔元年(661年)三月,大唐首任熊津都督王文度病故。百濟僧人道琛、大將福信藉機聚眾佔據周留城(今韓國扶安),並從倭國迎回王子扶余信擁立為王,率兵包圍了劉仁願。

訊息傳到大唐,高宗就地起用已經到達百濟的劉仁軌,讓他代理帶方州刺史,統率王文度舊部支援劉仁願。劉仁軌喜出望外的對眾人說:“這真是天降富貴,老夫我勢要掃清東夷,讓大唐曆法頒行海外。”

劉仁軌起自州郡,在陳倉做縣尉時,因折衝都尉魯寧橫行不法將他處死。太宗因他擅殺武將本想斬了他,全憑魏徵力諫得以存活,調任櫟陽縣丞,靠著自身能力一步步做到了正五品的給事中,素以直言敢諫著稱。

他雖是文官,卻膽大心細,深諳兵法韜略。唐軍在他統領下轉戰而前,所到之處勢如破竹。

百濟在熊津江口(今朝鮮南部錦江)豎起兩層木柵,劉仁軌率領所部與新羅合力猛攻,陣斬萬餘人。道琛只得解除包圍,退入任存城(今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鳳首山上)據險固守。

任存城是一座建在山頂上的石頭城,海拔四百多米,異常險峻。新羅軍隊因糧草缺乏撤軍回返,劉仁軌兵力單薄無法獨立進攻。道琛與福信趁機招攬殘部,重新恢復了實力。

高宗詔令新羅發兵,新羅國王金春秋奉詔派大將金欽支援,卻被百濟所敗,狼狽逃回新羅不敢再出來。福信殺掉了道琛和尚,獨掌大權與唐軍對抗。

四月十六日,高宗將作戰計劃進行了微調。把劉伯英拿掉,讓蘇定方擔任平壤道行軍總管,將精通騎兵作戰的契苾何力調整到了遼東道,讓任雅相擔任浿江道行軍總管,又安排蕭嗣業統率胡人部落予以配合。以上共計三十五軍,水陸並進。

蘇定方攻滅百濟,對半島地形比較熟悉;任雅相、蕭嗣業都曾跟隨蘇定方剿滅過西突厥,這樣的人員搭配顯然更為合理。

豪情滿懷的李治想要效仿他的父親李世民掛帥親征,卻遭到皇后武則天的堅決反對,她知道丈夫身體不好經常頭痛,不願讓他到戰場冒險。李治只得接受了妻子勸說,坐鎮東都指揮。

七月份,各路唐軍陸續接敵。

蘇定方在浿江(今朝鮮義州)首戰獲勝,乘勝包圍了高句麗國都平壤。

戰至九月,遼東道唐軍進至鴨綠江。淵蓋蘇文之子淵男生率數萬精兵於江邊頑強阻擊,唐軍多次進攻均無果而終。

關鍵時刻,猛將契苾何力趕來。此時的鴨綠江天寒地凍,河水已全部凍結,契苾何力率唐軍踏著堅冰渡江,高聲呼喝著攻擊向前。高句麗守軍被唐軍的勇悍嚇的肝膽俱裂,全軍崩潰四散,唐軍窮追數十里、斬首三萬級,淵男生僥倖逃出生天。

恰在此時,因忠於唐室的回紇酋長婆閏逝世,他侄子比粟毒聯合同羅、僕骨在大唐西境鬧事。高宗擔心陷入兩線作戰,下詔召回遼東道唐軍,契苾何力奉命班師。

龍朔二年(662年)二月十四日,浿江道行軍總管任雅相於軍中病故。

二月十八日,左驍衛將軍龐孝泰在平壤附近的蛇水邊上,遭到高句麗優勢兵力圍攻,全軍覆沒,龐孝泰與他十三個兒子全部英勇戰死。

蘇定方在平壤城下打了七個多月,始終無法攻克。加之失去遼東道唐軍策應,又遇天降大雪,只得解圍收兵。

高句麗憑藉地利之勢、頑強意志以及一點小小的運氣,逼退了強大的唐軍,再次躲過一劫。

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+

那年,遇上了更好的她

誰家少年

我繫結了概念神系統

我是二次螈

羅碧姜竹

一見我珍

快穿:瘋批綠茶養成記

韓槿

故事書

迷你少男團

岑鞏

旺旺奶糖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