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.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

1、作者:李心傳(1166—1243)

2、內容:全書 200卷,記載了宋高宗一朝從建炎元年(1127年)到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共36年的歷史,與李燾的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相接。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取材廣泛,國史、日曆、野史、雜史、奏議。

3、輯本:今本是清修《四庫全書》時輯自《永樂大典》。

31.《續資治通鑑》

1、作者:畢沅及其幕僚邵晉涵、章學誠等人。

2、內容: 全書共220卷,記載了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)與《通鑑》銜接,下至元順帝至正三十年(1370)411年的歷史。後世史家對此書評價很高,認為真正能稱得上可續司馬光《資治通鑑》的,只有畢沅的《續資治通鑑》。

3、版本:中華書局1957年標點本。

32.《三朝北盟會編》

1、作者:徐夢莘(1126—1205)。

2、內容:記事上起北宋徽宗政和七年(1117年)海上之盟,下迄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(1161年)金海陵王完顏亮被殺,共45年,主要記載了徽宗、欽宗、高宗三朝時宋、金之間的和戰。此書取材廣泛,敕、制、誥、國書、疏、奏議等。 全書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250卷。

35.《通鑑紀事本末》——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 。開創以“事”為綱的本末體史書,作者是南宋的袁樞。

(一)體例:紀事本末體,即以歷史事件為中心,詳其始末。

(二)內容:全書42卷,從《通鑑》中記載的1362年的史事當中,選取了239件歷史上的大事,每事一篇,詳其始末,按時間順序排列, 另有66件事,分別附於各條之後。因此,實際記載了大小歷史事件305件,其中,絕大多數是政治、軍事方面的。

優點:編纂方法好,創立紀事本末體,眉目清楚,旨趣明白,使讀者一目瞭然,能獲得較系統完整的歷史知識。

缺點:

(1)從儲存史料的作用上來看,它不如編年體和紀傳體,只能從全部歷史中,選擇其某些方面做系統敘述,而不能對全部歷史,做全面系統的介紹。

(2)另外,它囿於《資治通鑑》範圍,多屬照抄,沒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。

(3)具有明顯的敵視農民起義和大漢族主義的思想

續編與仿作:

南宋章衝的《春秋左傳事類始末》,5卷,是我國斷代紀事本末的首創。

南宋楊仲良的《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》,150卷,有關北宋一朝。

版本:最好的版本是中華書局1964年新校勘、整理,出版的標點本。

36.《史通》——唐劉知幾著

(1)體例: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,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史學史,它總結了唐以前和唐人的史學成就。對後世封建史學的發展起了指導作用。

(2)內容:《史通》20卷,分內篇與外篇兩部分。內篇39篇,主要闡述史書的體例和編撰,其中,《體統》、《紕繆》、《弛張》三篇早已亡佚,僅存題目而無正文。外篇13篇,主要論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籍源流,兼評古人得失。

(3)成就:第一,《史通》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。六家二體。

第二,《史通》以大量篇幅討論了史書的體例、內容與編纂方法。

第三,《史通》還論述了一個優秀史學家必備的條件和應有的寫作態度。史才三長論、書法直筆論(史德論)。

第四、劉知幾的史學思想在當時較為先進,他反對\"歷史的宿命論\";以成敗論;英雄之正統歷史觀;不主張\"內中國而外夷狄\"的大漢族主義的歷史觀;他敢於懷疑,則史料因此糾正,敢於非聖,則成見因此打破,這些都是他的科學精神。

(4)不足:書中觀點存在時代和階級侷限性,《史通》中有維護封建名教,誣衊農民起義等論述,這說明劉氏也沒有超出封建史家的立場和觀點。

(5)版本:最好的是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浦起龍《史通通釋》標點本。

(6)參考書:今人呂思勉《史通評》、張振珮《史通箋註》,程千帆《史通箋記》。

37.《日知錄》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。《日知錄》是顧炎武“稽古有得,隨時札記,久而類次成書”的著作。

(1)體例:史論、史考,學術論著

(2)內容:《日知錄》內容宏富,貫通古今。三十二卷本《日知錄》有條目1009條(不包括黃侃《校記》增加的2條),其內容大體劃為八類,即經義、史學、官方、吏治、財賦、典禮、輿地、藝文。

(3)優點:一、提倡經世致用,反對空談心性的學風。二、旁徵博引,考經源流,倡導新的治學方法。三、在歷史編纂學方面,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見解。

不足:他的思想中有比較濃厚的封建正統意識和狹隘的民族觀念;他提出的“寓封建於郡縣之中”的改革方案也帶有不少宗法色彩。

(4)版本:1670年(康熙九年)自刻本(孤本),康熙三十四年遂初堂本,經義齋刻本、1793年(清乾隆五十八年)、1795年(清乾隆六十年)遂初堂重刊本(附《日知錄之餘》)、乾隆時巾箱本、皇清經解本等

38.十通,是通典、通志、文獻通考、續通典、續通志、續文獻通考、清朝通典、清朝通志、清朝文獻通考、清朝續文獻通考這十部政書的總稱(十通:三通+續三通+清三通+光緒末劉錦藻的《清朝續文獻通考》)24、《國榷》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。著者談遷(1594年—1658年)。

39.《國榷》原稿稱百卷,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,後經浙江海寧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,及崇禎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,加以標點,分為一百零四卷,又卷首別作四卷,共一百零八卷。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。

不足之處:書中敘事有的過於簡略,有的事件前後記敘重複且說法不一。另外,封建正統史觀、儒家天命論、佛道等迷信思想,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。

40、《明實錄》是明朝官方撰寫的編年體史書。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,到明熹宗為止,共3045卷,1600多萬字,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。

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敕、律令,以及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大事。《明實錄》儲存了大量的原始資料,具有重要史料價值,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。

不足:部分史實記載顛倒黑白,好惡人情,官修史書的通病(說好不說壞)歪曲事實。

版本:今海內外留下的《明實錄》各種傳抄本約十餘部,已有兩種影印本問世:一是1941年梁鴻志所影印的南京國學圖書館所藏抄本(簡稱“梁本”),共五百冊。二是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在臺灣影印的原北平圖書館所藏“紅格本”,除正文外又附校勘記二十九冊,以及《崇禎實錄》、《崇禎長編》、《皇明寶訓》等二十一冊,全部計一百八十三冊。兩種影印本中,某些實錄的卷數有所不同。

43.《北齊書》李百藥隋末唐初

(一)體例:《北齊書》是紀傳體,屬於二十四史。

(二)內容:《北齊書》記事上起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東魏建立、高歡執政之時(534),下至北齊幼主承光元年(577)北齊為北周滅亡,共記載東魏、北齊二朝44年的歷史。《北齊書》記載為何始於東魏?《北齊書》 全書共50卷,帝紀8卷,列傳42卷。

44、《周書》令狐德棻著

(一)體例:紀傳體,屬於二十四史。

(二)內容:《周書》記事上起西魏文帝大統元年(535)西魏建立、宇文泰執政,下至北周靜帝大定元年(581)隋滅周,共記載西魏、北周兩代四十七年的歷史。此外,也兼記與其並存的東魏、北齊以及南朝梁、陳的歷史。《周書》記載為何始於西魏建立? 《周書》50卷,帝紀8卷,列傳42卷。

成就:(一)史料價值。(二)《周書》兼記與其並存的東魏、北齊以及南朝梁、陳的歷史,故頗便了解當時全國總的形勢。(三)記載較為如實,繁簡得宜。

45.《晉書》唐房玄齡

(一)體例:是紀傳體正史,屬於二十四史。

(二)內容:《晉書》記事上起西晉武帝泰始元年(265),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(420),共156年的歷史。 全書共130卷,帝紀10卷,志20卷,列傳70卷,載記30卷。

成就:(一) 《載記》,在體例上是一個創造,同時又是研究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資料。

(二)參與修撰《晉書》的人雖多,但能夠發揮每人之長,所以《晉書》的質量還是 不錯的。

(三)《晉書》對晉朝統治者的腐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。

(四)《晉書》列傳中載有很多重要的文章,如《陸機傳》載《辨亡論》。

46.《南史》與《北史》唐李延壽

(一)體例:紀傳體通史,屬於二十四史。

(二)內容:《南史》記事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(420),下迄陳後主禎明三年(589),載宋、齊、梁、陳四朝170年曆史。全書共80卷,帝紀10卷,列傳70卷。

47.《北史》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(386),下迄隋恭帝義寧二年(618)。記載了北魏、北齊(包括東魏)、北周(包括西魏)、隋四朝233年曆史。 全書共100卷,帝紀12卷,列傳88卷。

48.《南史》與《北史》內容的編撰,按類別、按朝代先後、按帝王先後為序,對原八正史有刪削,有補充。

特點:第一,消除偏見,適應了南北大一統的客觀需要。第二,增加了歷史的連續性。第三、刪削史料基本得當。第四,秉筆直書。

49.《舊唐書》,原名《唐書》官修史書

(一)體例:是紀傳體斷代史,二十四史之一。

(二)內容:《舊唐書》記事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)建立唐朝,下至唐哀宗李拀天佑四年(907)朱溫滅唐。今本《舊唐書》共200卷,其中本紀20卷,志30卷,列傳150卷。

成就:第一,敘述史實比較詳細,儲存史料比較豐富,便於讀者瞭解當時的具體情況。

第二,《舊唐書》多抄自《實錄》、《國史》,儲存了原始資料的真實性。

第三,繼承《漢書》、《後漢書》和《三國志》的傳統,在紀、傳中多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文章。

50.《新唐書》是宋朝史館編修的一部官修史書,題名為歐陽修、宋祁。

成就與缺陷

第一,與《舊唐書》相較,增加了許多新材料。

第二,體例也比《舊唐書》完整。增添了四表,新創三志,列傳分類更細並增加了三百餘人的傳,增加史實2000餘條。

但是,新書過於追求精簡,記載簡略,有時不載年月,敘事不清。此外,歐、宋提倡古文,反對駢體文,遇見駢體文的詔誥奏表刪削殆盡。新書由不同人修撰而成,缺乏有計劃的分工,造成紀、傳之間矛盾、脫節現象頻頻出現。

51.《舊五代史》 由北宋史館官修而成

(一)體例:二書均是紀傳體,屬於正史。但是,薛史斷代為書,歐史貫通為史。

(二)內容:《舊五代史》記事起自907年朱溫建立後梁,止於960年後周被北宋取代,共53年的歷史,梁、唐、晉、漢、周,斷代為書。實際上,《梁太祖本紀》記載始於唐僖宗乾符年間(874-879)的歷史。全書共150卷:本紀61卷,列傳77卷,志12卷。

成就:(1)《舊五代史》仿照《舊唐書》的編撰方法,把每個時期的大事都記載在各帝紀中,所以,該書《帝紀》材料豐富充實。

(2)《舊五代史》對中國古代史上這一大分裂時期的各個政權都有記載,敘史比較完整。

(3)因《舊五代史》的史料均源自五代時期著名史官之手,所以其記述的人、事比較真實可信。

52.《新五代史》是歐陽修的私家撰述。因歐陽修對《舊五代史》不滿,認為其未能呈現五代“五十餘年廢興存亡之跡,奸臣賊子之罪,忠臣義士之節”,故沿襲《史記》體例,效法《春秋》褒貶筆法,作《新五代史》。《新五代史》記事起迄與《舊五代史》同。全書共74卷:本紀12卷、列傳45卷、考3卷、世家10卷、世家年譜1卷、《四夷附錄》3卷。

成就與缺陷:

第一,史料豐富翔實,能證舊史之不足。

第二,體例完整、結構嚴謹、文字簡潔、 觀點鮮明、首尾一貫。

缺陷:刻意仿效《春秋》,講微言大義,以春秋筆法褒貶人物,不注重史實敘述,鼓吹封建道德文章,有極強的階級侷限性。同時,過於追求簡潔,致使刪削失當,裁掉眾多重要史料。

53.《唐會要》與《五代會要》

作者王溥(922—982)

(一)體例:二書均是會要體。會要屬於斷代典志體史書,專記一代的典章制度。

(二)史料價值:

《唐會要》詳細記載了唐代典章制度沿革,很多材料都是《新舊唐書》所沒有的。

《五代會要》30卷,記載了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的典章制度,史料價值高。

54.《元和郡縣圖志》李吉甫(758-814)著,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理志書。《元和郡縣圖志》40卷,又目錄2卷,著重反映了唐元和年間藩鎮割據狀況。《圖志》涉及內容很廣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:①疆域政區地理②自然地理(記載河流550條,湖泊陂池130多個)③經濟地理(人口、貢賦、農田水利)

55.《太平寰宇記》北宋樂史(930-1007)《太平寰宇記》200卷,全國性方誌,分道、州郡、縣三級,以州郡為單位,記載了宋代各地的地理狀況,有關少數民族與海外國家情況也有記載。

56.《元豐九域志》作者為北宋王存(1023-1101),因成書於宋神宗元豐年間,故稱《元豐九域志》,十卷。

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+

生活微微甜,我們終將為愛而活

綰一頭清雪

蓋今古

一訴情衷

城南尾樓

銘澤闕

原神:我成了提瓦特締造者?!

白逸不能安逸

毒液亂入刺殺小說家

月球上種冬瓜

萬界神王:從召喚天使開始

七情菜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