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成就:

1史料價值方面,儲存了後漢一代的史料,將有關治道的論文及重要的詞賦都收入在每個作者的傳中,是比較重要的史料;

2在編纂方法方面:效法史記,不僅在類傳方面。以類相從進行編次,而且在合傳方面,也不拘時代先後,各就其人之行事相同以類相從,使讀者更易瞭解各類人物的情況;

3在思想性上,尚氣節;反對佛教、圖讖和封建迷信思想;首創列女傳,肯定了婦女的歷史地位。

【注本及參考書】《後漢書》唐章懷太子注(李賢,武則天第 子),內志三十卷,西晉司馬彪撰,梁劉昭注。清王先謙《後漢書集解》清侯康《補後漢書藝文志》

前四史 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後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合稱“前四史”。

14、《宋書》 梁沈約撰﹐

體例:紀傳體斷代史書

內容: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,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(420)下訖宋順帝升明三年(479)。含本紀十卷﹑志三十卷﹑列傳六十卷﹐共一百卷。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﹐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《小史》﹑《南史》所補。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後﹐後人移於本紀﹑列傳之間﹐並把律曆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。

·成就:

(一)八志材料豐富,由古代敘到宋末,可以考見前代典章制度的全貌。

(二)《宋書》紀傳多效法漢書,收載皇帝、大臣的重要詔令及奏疏,儲存了很多重要史料。

(三)創代敘法,這也是作史的一種良法。

該書篇幅大﹐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。

【參考書】清郝懿行《補宋書刑法志、藝文志》

15、《南齊書》蕭子顯(489——537)

體例:紀傳體的斷代史,屬於二十四史之一。

內容:《南齊書》記事上起齊高帝建元元年(479),下止於齊和帝中興二年(520),共24年南齊的歷史。全書共59卷:帝紀八卷,志十一卷,列傳四十卷,缺少表,清代萬斯同為之補表三種:《齊諸王世表》、《齊將相大臣年表》、《齊方鎮年表》。

·成就:

(一)《南齊書》敘事簡潔。

(二)《南齊書》各志和“類傳”,除少數外,一般都有序文,概括全篇內容,說明作者旨意。

(三)《南齊書》是研究蕭齊的重要史料。

16、《魏書》魏收(506——572)著

(一)紀傳體的斷代史,屬於二十四史之一。

《魏書》記事上起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(386)建立北魏,下止於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(550)東魏滅,共165年的歷史。全書共130卷:帝紀12篇,志十篇,列傳 九十二篇,缺少表,清代萬斯同為之補表六種:《魏諸王世表》、《異姓諸王世表》、《外戚諸王世表》、《魏將相大臣年表》、《西魏將相大臣年表》 、《東魏將相大臣年表》。

·評價:《魏書》寫成後,深受時人批評,後來,《魏書》經過三次修改,仍然不盡人意。從客觀上,儘管魏收過多摻入自已的主觀東西,借修史以洩私憤,“何物小子,敢共魏收作色,舉之則使上天,按之當使入地。”但是,它仍然是研究北魏歷史最原始的著作,史料價值較高,而且在編纂體例上也有一些可取之處。

17、《前漢紀》荀悅(147——209)著

(一)體例:編年體的斷代史。

(二)內容:記事與《漢書》一樣,起於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西漢,終於公元23年王莽滅亡。全書30卷,約18萬字(《漢書》約80萬字),《高祖紀》4卷、《惠帝紀》1卷、《高後紀》1卷、《文帝紀》2卷、《景帝紀》1卷、《武帝紀》6卷、《昭帝紀》1卷、《宣帝紀》4卷、《元帝紀》3卷、《成帝紀》4卷、《哀帝紀》2卷、《平帝紀》1卷。

成就

(一)《漢前紀》在編年敘事時,運用類比材料的方法。

(二)《前漢紀》十分重視《論》、《贊》。

(三)《前漢紀》與《漢書》相比較,大大簡明,容易閱讀。

18、《後漢紀》袁宏(328——376)著

體例: 編年體斷代史。

內容:《後漢紀》的內容與范曄的《後漢書》基本相同,上起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(公元25年),下止於曹丕代漢建魏(公元220)。全書30卷,《光武帝紀》8卷、《明帝紀》2卷、《章帝紀》2卷、《和帝紀》2卷、《殤帝紀》1卷、《安帝紀》2卷、《順帝紀》2卷、《質帝紀》1卷、《桓帝紀》2卷、《靈帝紀》3卷、《獻帝紀》5卷。

特點:

(一)《後漢紀》取材廣泛,博取眾家之長。

(二)《後漢紀》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。流傳至今的有關東漢的史書只有范曄的《後漢書》與袁宏的《後漢紀》,二書記載基本一致,但也有出入,二者可以互相參照

19、《華陽國志》 又名《華陽國記》,由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(348—354年)。

體例:《華陽國志》是地理志、編年史與人物傳的結合,既可以說是一部紀傳體史書,又可以說是一部地方誌,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史書。

內容:全書共12卷,記事起自巴、蜀二國的傳說時期,下止於東晉穆帝永和三年(347)成漢政權的滅亡。成就:儲存了珍貴的史料,記載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民族等,記載的歷史物特多,是研究西南地區歷史的最重要書史籍。

【注本】以1984年四川巴蜀出版社的劉琳《華陽國志校注》最好

20、《十六國春秋》

作者:崔鴻,北魏東清河縣(今山東平原縣)人。

內容:十六國(公元304年~公元439年)歷史 。

體例:編年體的分國史,共102卷。

價值:

(一)把紛繁淆亂、殘缺錯誤的十六國曆史改編成為一部統一、完整的史書。

(二)敘述公允,深得史法,能夠擺脫封建正統觀念及民族偏見,把晉、魏及十六國給以同等的地位。

(三)取材豐富,處理史料嚴肅認真。

【版本】一種是明代屠介孫、項琳編寫的百卷本;第二種是《漢魏叢書》中儲存的十六卷本 ;第三種是清朝的湯球編寫的《十六國春秋輯補》。

21、《水經注》酈道元(?—527)

《水經注》四十卷,約三十萬字(《水經》一萬多字),記載河流1252條(《水經》記137條),雖為《水經》作注,但它的內容遠遠比《水經》豐富,實際上是一部全面系統介紹我國古代河流分佈的水文地理著作。

《水經注》記載的河流北起黃河,南至江淮。向北掠南。詳載各河流經的地方歷史、地理風俗等

《水經注》廣記各種文物及山川險要;記錄了很多古代人工運河和水利工程;不僅是一部歷史地理名著,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。

22、《洛陽伽藍記》楊衒之,北魏北平(今河北保定)人

全書內容有卷首《原序》與正文五卷。卷首《原序》主要敘述作者寫該書的原因、北魏建都洛陽的經過以及洛陽各城門名稱的沿革。卷一記城內的寺院,卷二記城東的寺院,卷三記城南的寺院,卷四記城西的寺院,卷五記城北的寺院。

本書主要記載了洛陽40年間大的佛寺的興廢,但也同時反映了洛陽乃至北魏王朝在這期間的社會政治、歷史、經濟等方面的變遷,如高祖遷洛、太后臨朝、宦官用事、諸王爭位等,可以補正史之闕。

23、十三經: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 、《春秋左傳》、《春秋公羊傳》、《春秋穀梁傳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爾雅》、《孟子》。

24、三通:《通典》、《通志》和《文獻通考》

33.《通典》——唐杜佑撰,二百卷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。十通之一,是一部記載歷代政治制度、經濟制度沿革變遷的史書,始於傳說中的黃帝,下訖唐天寶末年,時貨部分間及肅宗、代宗、德宗三朝。它基本包括了封建社會政治、經濟制度的主要方面。其中以食貨、職官、邊防各典較為精到。為中國典制文化專史的首創之作,對後世史書編纂影響甚巨。是我國第一部,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專史。

優點:條理清楚,便於檢索;開創政書體,為我國史學發展開闢了新途徑,為後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了系統的資料;緊密聯絡現實,為現實政治服務;系統的蒐集了許多古代史料,收集了比較進步的政治觀點和史學觀觀點。

缺點:存在漏抄或誤抄

續編:《續通典》乾隆三十二年敕修,成書於乾隆四十八年,150卷,分9門。記事上接《通典》起於唐肅宗至德元年(756),下至明末(1644年)。

《清朝通典》:乾隆三十二年敕修,記事上接《續通典》起於清初,下迄乾隆五十年。 全書100卷,分9門 。

28.《通志》——南宋鄭樵私人編修的紀傳體通史。共有200卷,記上古至隋唐的制度(二十略記上古至唐,紀傳記三皇至隋)。總序和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。鄭樵在《通志》中提出會通思想,主張修通史,強調史事、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聯絡;主張史書應及古今之變。他反對割斷史事聯絡寫斷代史。他認為史家應重視實際和學習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識,並用實際的觀察來核實史書的記載。他主張用治軍那樣嚴整的“類例”方法來治學,認為史家修史要有獨到的見識。

優點:繼承司馬遷會通思想;二是略內容豐富,把歷代的典章制度、學術文化加以分門別類,探索其演變的過程,有助於辨明事物的性質,掌握其基本特徵;在紀傳部分,克服了斷代史前後不相聯絡,彼此重複的毛病;首次論證了圖示與書籍的相互作用,強調金石文物對於核實史實的重要作用。具有獨創精神。

不足:對前代史學家的批評多有偏頗失誤;存在部分史實的推敲錯誤。

續編:《續通志》於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)官府主持修撰而成,體例基本依《通志》,內容與《通志》相接,共640卷,有本紀、列傳與二十略。

《清朝通志》(皇朝通志):於清乾隆三十二年修成,官修,共126卷,只有二十略。

34.《文獻通考》宋元時代著名學者馬端臨著。書的內容起自上古,終於南宋寧宗嘉定年間。全書分為24門,348卷。

成就:(一)材料豐富。(二)編纂方法比較好。(三)雖然因襲《通典》,但實用價值超過了《通典》。

續編:(一)《續文獻通考》:250卷,26門,上接《文獻通考》起於南宋理宗寶慶元年(1225年),下迄明末(1644年)。

(二)《清朝文獻通考》:300卷,26門,上起清朝開國元年(1616),下迄於乾隆五十年(1785年)。

(三)《清朝續文獻通考》:清人劉錦藻撰,400卷,30門,上起於乾隆五十一年(1786)接於《清朝文獻通考》,下止於清朝滅亡(1911)。

25、(下冊)《資治通鑑》簡稱“通鑑”,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,共294卷,耗時19年。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紀元前403年)寫起,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(紀元959年)徵淮南,計跨16個朝代,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。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,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。

·優點:

1蒐集材料豐富比較真實可靠;

2長於敘事,文字生動;

3記載史實嚴肅認真;

4較完善的編纂方法;

5關於正閏之說,司馬光堅持從實際出發,棄封建正統論,這樣就使得《資治通鑑》能較為客觀地敘述歷史,避免了封建正統論任意篡改歷史,妄加褒貶的弊病,增強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;

6以年月為經歷史事件為緯,使人容易看清各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絡。

·缺點:

編年體以年代為中心,但事件前後割裂,破壞史實完整性,翻閱極不方便。

注本及參考書:胡三省《資治通鑑音注》;司馬光《通鑑釋例》一卷;宋王應麟《通鑑地理通釋》十四卷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27.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了漢至隋書籍存亡情況,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(班固的《漢書·藝文志》則為第一部),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按照經、史、子、集四分法存錄圖書。有《總序》、《大序》、《小序》,簡要說明諸家學術源流及其演變。然後,把圖書按經、史、子、集分類,每類下錄書名及卷數、作者及書的真偽與存亡殘缺情況。圖書四分法直接影響了後世公、私家書目分類的體系,直到清代相沿未變。

參考書:楊守敬《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註遺》,章宗源《隋書經籍志考證》,姚振宗《隋書經籍志考證》

29.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

1、作者:李燾(1115—1184)

2、成書:私修,花費40年。資料廣泛,正史、日曆等。書稿分四次奏上朝廷。

3、內容: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上起北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),下於靖康二年(1127),記載了北宋九朝168年的歷史,全書共1063卷。

4、輯本:今本520卷,是清修《四庫全書》時輯自《永樂大典》。

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+

人在柯學,做幕後黑手

喜歡白暨豚的彭鶴年

狹長的智利

夏蟲蟲語冰

都市修仙之蛟鱗後人傳

風過兩重山

穿越後,意外拐走了女主

蘑君

記憶,往事從前

拾嵐

崩壞之我在後文明重生

騎芽娜時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