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丈彷彿穿越了悠長的歲月,儘管實際時光僅僅輕描淡寫了三五分鐘。至清和尚翹首以盼,期待著志同道合之士破門而入,共襄此議,卻終是空等一場。萬般無奈之下,他勉強壓抑內心的不甘與不捨,緩緩向方丈的觀點靠攏,這份認同來得既沉重又苦澀。

方丈即刻著手部署此事,卻未料到孫觀亦是深諳世故、狡黠無比之徒,搶先一步,佈下眼線,嚴密監控著秦明周遭僧侶的一舉一動。圓夢和尚與四位身手不凡的武僧,肩負使命,悄然接近幽靜的苦禪寺。

然而孫觀早已得到訊息,“這至清和尚,到底在搞什麼鬼?”孫觀低聲自語,聲音中充滿了疑慮。他深知至清和尚與方丈之間的矛盾,也清楚他們之間的權力鬥爭。但此時至清和尚的舉動,卻讓他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危機感。

“秦明被釋放,這其中的含義,難道只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嗎?”孫觀深吸一口氣,試圖平復心中的波動。他明白,這個訊息一旦傳開,將會在青龍寺內掀起一場軒然大波。

“來人!”孫觀突然提高了聲音,一名侍從迅速推門而入,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。

“你去,將這個訊息有選擇地告知那些當年偏向處死秦明的僧人。”孫觀的聲音低沉而堅定,“同時,宣揚前任方丈的勞苦功高以及死狀之慘。我要讓他們明白,方丈與至清和尚的所作所為,是在背叛他們青龍寺的傳統和信仰。”

侍從點了點頭,迅速退下。孫觀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門外,心中卻依然無法平靜。他知道,這場鬥爭才剛剛開始,而他將在這場鬥爭中扮演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。

“至清和尚,你究竟想幹什麼?”孫觀喃喃自語,聲音中充滿了堅定和決心,“不管你的目的是什麼,我都不會讓你得逞的。”

此時,孫觀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計劃。他要利用這個訊息,將那些偏向處死秦明的僧人團結起來,共同對抗方丈與至清和尚的決策。同時,他也要利用這個機會,讓青龍寺的僧人們看到至清和尚的真面目,讓他們明白誰才是真正為前任方丈討回公道之人。

孫觀走出書房,臉上露出了一抹陰沉的笑容。他知道,這場鬥爭將會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戰鬥,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,迎接這場挑戰。

為避免事態擴大,以免觸動吳軍的警覺,方丈審慎地選擇了收斂勢力與情報網。然而,當眾多僧侶因欲處決秦明而悄然集結時,方丈與至清和尚卻醒悟得太遲,資訊滯後讓他們措手不及。

及至二人匆匆趕至,苦禪寺已被重重包圍。所幸圓夢和尚機敏過人,一見情勢不妙,當即封閉山門,倚仗“佛門禁地,非請莫入”的古老規誡,力圖以此阻攔那群憤慨難平的僧眾。

而對於深諳權謀鬥爭之道的孫觀來說,這一切早在其算計之中。他早年便在青龍寺佈下棋子,以日常的情誼與關照維繫著這些關係。關鍵時刻,他不僅許以重金誘惑,更扭曲事實,反覆灌輸前任方丈悲慘離世的畫面,並將所有責任推卸給秦明。

“記得初見你時,不過是個十歲稚童,如今已長成挺拔青年。若非我引薦你入青龍寺,若非方丈對你無微不至,你或許早已是荒野孤魂。方丈遇難之日,我恰在鄰近酒樓品茗,目睹了錦衣衛在秦明的帶領下如何圍困方丈,否則一代宗師豈能輕易葬身火海?千古仇恨尚可報,況乎禍首仍苟活於世!凡不敢為方丈復仇者,必設法阻撓於你,一旦現任方丈介入平息,真兇或將逃出生天。待到千軍率領軍隊前來,你的復仇之路恐將永遠封堵。”

在親情與仇恨的雙重迷霧中,圓覺聽聞此言,怒火中燒,咆哮一聲,如一頭狂奔的野獸衝向苦禪寺。及至現場,他目睹的景象確如孫觀所言——僅僅一道緊閉的房門,輔以流傳久遠的戒律,便如同天塹,將一眾僧人拒之門外。

他不顧一切,以肉身試煉,兩次激烈的碰撞之下,唯有自身承受痛楚,那大門卻巋然不動。圓覺憤而咒罵:“圓夢賊子,肆意破壞寺規,還有何資格執掌戒律院?圓清、圓明,可還記得方丈的諄諄教誨?血脈深仇可曾忘卻?隨我破除此障,為方丈雪恨!”

此刻,方丈於遠處聞得苦禪寺中的喧囂,心知不妙,急攜至清和尚奔向苦禪寺。暗角處,孫觀與王為民按捺住內心的焦急,故作悠哉現身,佯裝偶遇。五步之外,二人猛然加速,迎上方丈,詢問其匆匆之由。未待方丈啟唇,王為民已依據事先默契,果斷髮令:“傳達軍令,即刻奔赴苦禪寺,務必助方丈平息亂局,保青龍寺一片淨土。”

至清和尚至此恍然大悟,方丈急於拉自已入局的用意昭然若揭。即便得到他的允諾,方丈依舊憂心忡忡,甚至不敢親自動手處理此事。

最終,在方丈與至清和尚的聯手下,那些激憤的僧侶被有效控制,圓覺三人束手就擒。自始至終,至清和尚內心秉持的僅是給予秦明一個公正的裁決,從未設想未經審判便剝奪其生命,更不必說在這等動盪之時。盛怒之下,他決定將這三人送交戒律院,予以嚴懲,以此彰顯佛法不容輕瀆。

孫觀豈能坐視三人輕易脫身,讓方丈得以輕而易舉的掌握局勢,當即施展高明策略,將事件性質升格為叛逆之舉,強調首惡必辦,現場嚴懲,方能威嚇宵小,防止類似事件重演。

至清和尚引以為豪的佛法教誨,在二人及逐漸聚攏的吳軍面前顯得蒼白無力。直至目睹對方冷漠以對,甚至強行拽三人入伍,寒光閃閃的刀鋒逼近三人頸項,只待王為民號令一下,三顆頭顱便將落地。

憋悶不已的至清和尚終向在場最高指揮官王為民出手,方丈這才中斷了對孫觀的勸誡,急忙攔阻失控的大師,並屈辱地承認這不過是一場微不足道的誤會,三人實屬無辜。

孫觀先是眼神微妙示意,王為民追究至清和尚的冒犯之舉,隨後在明確事態,坐實至清和尚冒犯吳軍最高長官之後,孫觀又展現出非凡的寬容,勸說王為民著眼大局,將抵抗乾元軍作為首要任務,一切內部紛爭暫且擱置。

其後,他轉向眾僧宣告:“今由方丈引領,我軍協同徹查之下,已證實圓覺、圓清與圓明三位師兄清白。然而,此事能否如此簡單了結?顯然不能。此番騷亂,若他們無罪,那麼擅自閉門藏匿者,擅自庇護所謂‘罪犯’於苦禪寺之內的人,其罪昭然,引得寺內眾僧反目的罪魁禍首更是應當從重處置!”

見時機成熟,王為民朗聲下令:“傳我指令,破開寺門,為今日之亂劃上句點,為挑起爭議的真兇定罪!”

至清大師怒喝迴響:“誰人敢動!”

醒悟過來的僧侶們匯聚於苦禪寺的硃紅門前,方丈目睹吳軍甲冑加身,長槍在握,反觀身邊僧人,手無寸鐵,被重兵環伺,新到的僧侶迅速淪於控制之下,更多僧人根本不知此地發生何事。一旦戰火點燃,青龍寺必將面臨無法承受之痛。

出於悲憫與對眾生安危的考量,方丈再度選擇了讓步,吩咐圓夢引領秦明現身。

至清和尚初以為此為方丈以退為進之策,遂未加干涉。

然而,秦明一行人出來之後,在王為民以及孫觀的步步緊逼之下,方丈連連退讓,局勢岌岌可危,迫使至清和尚挺身而出,語氣堅決,擲地有聲:“秦明之過,當由我青龍寺判定,其人身自由亦須由我寺掌握。否則,戰又何妨!我青龍寺歷經數百年風雨,何懼一戰!”

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+

歷史直播:歷朝各代幫我寫論文

廁所裡的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