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何雨柱的絮叨下,時間到了午夜。

把500響鞭炮放了,扛起何雨柱送回了後院。

年後,去給許教授拜完年,這個年算是過完。

接下來的日子,他也懶得溜達,大部分時間待在家裡。

這個階段,他為了縮小COMS的體積,使用了各種方法。最後不得不考慮採用CVD技術。

就是所謂的氣相沉積技術,目前可實現的主要方法就是使用熱反應爐。

這些在技能書裡也有應用。

但只是提了幾句,裡面重點講解低壓、鐳射、微波CVD技術。

這些技術的底層技術還沒有發展起來,不具備可實現性。

倒是低壓CVD技術未來幾年可以考慮。

這在製備高質量、低缺陷的薄膜製備技術上運用較多。

目前普通的熱反應爐也夠用了,為了提高純度,可以考慮氫氣爐。

想到這些,他不得不低下頭,設計這些基礎裝置。

這就像是技術套娃,從最低階的技術開始,慢慢往上疊,直到做到極致。

直到開學,李元一直在修改他的氫氣反應爐。

新學期開始,李元先去找到許教授,在他的安排下,找到了班主任老師岑松嶺老師。

他插班到導6班,全班加上他42人。

李元的到來,引起的全班同學的歡迎。

這可是整個學校典型學生代表。

不說他藝術家的名頭,就他那非人的學習能力,就讓同學們嫉妒不起來。

所以,作為插班生,李元沒有遇到什麼融入的困境。

大家都願意幫助他,尤其是班長任民同學,把前三個學期的書本和筆記都借給了他。

有了這些資料,李元邊學習新學期的課程,邊自學之前的課程。

只用三個月,這些全都學習完成。

同時,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到半導體實驗室學習。

帶著光環和許教授的親自指點,他很快便融入了實驗室。

實驗室名義領頭人是許教授,實質上,主抓管理的是他的學生龔黎明。

龔師兄35歲,精力充沛,1英寸單晶矽就是他負責拉制的。

現在主要有兩個方向,一個是晶圓製備,另一個就是製備電晶體。

說實話,他們現在的方法是粗放式的,在一片晶圓上,直接進行金屬物沉積。

就是在矽片兩側對中地燒製上兩個含金球,形成兩個PN接面,組成的電晶體。

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三極體。

李元選擇加入了單晶矽的製備組,組長是一位女中豪傑,28歲的黃燕。

單晶矽組總共有5人,現在變成了6人。

除了組長,都是大老爺們,非常符合工科院系的特點。

裡面最高科技的東西就是定製的單晶爐,為直拉式單晶爐,是當前世界上主流的製備裝置。

唯一可惜的就是乾鍋面積太小,晶液也少,提拉手柄全靠操作員的手感。

稍不注意,就可能會拉斷。

而且採用的不是旋轉拉法,而是最為原始的直接上提法。

所以晶圓柱直徑一直無法取得突破,整體粗細不均。

晶圓的直徑大小,直接影響著半導體生產的成本、產能和良品率。

越是靠近晶圓的邊緣,良品率越差,這是大家的共識。

但他現在只是一個插班生,雖然技能裡有相應的提升工藝。

但是他現在還沒有資格提出改進意見。

他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瘋狂的學習。

要從理論上讓實驗室的老師、同學認可,到那個時候,他的提議才有可能被採納。

他每天埋頭苦學,在實驗室幫忙打下手。

時間來到了6月份。

此時,李元動手能力得到了實驗室集體的認可。

目前他已經可以在黃燕的指導下,提拉單晶矽。

相比於實驗室其他人,他提拉出的單晶矽最為均勻。

可見他手感和掌控力有多麼的強。

現在,他就像是一個工具人,實驗室其他人想到了改進的思路,他就幫著驗證。

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,終於在6月中旬,單晶矽的直徑被他拉到了英寸。

雖然進步好似不大,但是相對於從無到有的實驗室,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跨越。

畢竟當前全世界的晶圓直徑普遍是這個水平,最厲害也就2英寸。

這一天,大家在討論新工藝的時候,李元突然冒出一句話。

“黃老師,我一直有種感覺,如果提拉的時候產生一種旋轉的力。

結合矽液表面張力,是否可以加大晶圓的直徑?”

一言驚醒夢中人,大家齊齊看向李元,然後都看向黃燕。

“我覺得可以一試”。

“同意”。

“同意”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一個半個小時後,大家全都帶著激動的心情看著那條單晶柱。

“至少有英寸”,黃燕喃喃自語。

“應該不止”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又過去了10分鐘,當坩堝裡的最後一滴晶液被旋轉帶起,代表著提拉結束。

當完成冷卻,李元小心翼翼地把單晶柱從夾具上取下了。

黃燕興奮地開始測量。

“最細處,主體”,黃燕顫抖地報出了測量資料。

“3英寸!”

實驗室頓時傳出了雷鳴般的歡呼聲。

此時放在絨布托盤上的單晶矽像是一塊黑曜石,黝黑中泛出一絲紅色。

品相非常好。

半個小時後,許教授和龔黎明全都來到實驗室。

他們全都帶著激動的心情觀察的托盤上的單晶矽柱。

“真的沒有想到,你們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出如此大的突破。

這已經遠遠領先於西方發達國家,你們是國家的功臣”。

“許教授,其實能夠從英寸突破到3英寸,全都是李元同學的功勞。

就是他的一個點子,讓我們完成了突破和超越”。

黃燕一點也沒有攬功,直接說出了實情。

其他師生也都點點頭。

許教授馬上目光轉向李元。

“不不不,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,大家做了這麼方案,我都是親歷者。

等於是大家已經把所有錯誤答案排除了。

我才能想到這個方法,我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。

就像是一個人吃飯,不能因為最後一口飯吃飽了,就說全靠最後那一口”。

“哈哈哈,我們的李元同學還是很謙虛的!
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非常貼切的比喻。

他說的沒錯,功勞是屬於整個實驗室的”。

許教授乾坤獨斷,一錘定音。

一些師生心中那種不舒服,瞬間消失。

李元把大家比喻成巨人,領導也認可這種說法,那麼他們這麼久的努力就不白費。

同時,內心中才真正的接納了李元,把他當作他們其中的一員。

而不是像以往,只把他當作打下手的低年級學生。

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+

太陽及星星

一碗星星

團寵六零之蜜桃很甜

外星人在地球

把愛留在河南

黃遠成

十一年s

鳥山居士

四合院:瀟灑人生

十二樓主

源能鑄神:永存之望

別玩